您好,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郴州分市场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创新资讯

新质生产力的郴州实践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09日

郴州水世界(全媒体记者 曹高林 摄)

郴江实验室

郴州开展“智汇潇湘·郴就人才”专项引才活动 (全媒体记者 邓智华 摄)

临武久森生产线

东佳电子(全媒体记者 曹高林 摄)

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征程中,郴州市肩负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使命。这座充满活力的“林中之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系统性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力激发新质生产力澎湃动能,走出一条具有郴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夯实创新基石:

铺就科技创新“快车道”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基石。郴州市全方位夯实基础,推动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与整合,构建“政策引领、平台支撑、服务增效”的良好生态,为科技创新铺就起畅通无阻的“快车道”。

郴江实验室实体运行成果斐然。作为全市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郴江实验室通过体系建设新增非企业科研机构3个、省专家工作站1个,挂牌试运行平台3个,凝聚强大创新合力。目前,郴州市新增省级创新平台29个,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增量位居全省第二。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技小院1家,粤港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汝城分中心、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汝城)中心揭牌成立,全市科技创新平台能级大幅提升,为汇聚高端创新资源、开展前沿科研攻关提供了优质载体。

3+4”中试体系建设捷报频传。郴州中试平台建设重点围绕“1221”现代化产业体系,搭建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支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宜章中试基地1个项目成功实现产业化、郴州高新区中试基地2个项目具备产业化条件。临武县久森安高固态电池中试基地在全省实现“零的突破”,并成功实现无人机固态电池量产下线。新增省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2家,全市中试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综合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郴州“科技服务超市”上线,让科技企业可以像“逛超市”一样选择科技咨询、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评价、财税、检验检测等服务,把科技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走向大市场,极大提升了科技服务的便捷性与效率。目前线上集聚科技成果超3000项,促成近200项技术交易和科技服务业务。

潇湘要素大市场县级工作站实现全覆盖,湘南学院、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郴州分市场获评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市科技局荣获省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市场工作优秀单位称号,科技服务网络越织越密,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

激活创新链条:

奏响协同创新“奋进曲”

科技创新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需要创新链各环节的协同共振。郴州市通过多维布局、精准施策,从创新主体培育到成果转化落地,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以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联动,奏响协同创新“奋进曲”。

科创主体规模扩大。截至2024年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237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89家,创新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在各个领域活跃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为全市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校企合作深度挖潜。2024年,郴州市组织校企对接活动14场(次),推动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对接170余次,促成80余家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引进7所高校高端技术人才和专家教授74名,成功转化高校科技成果6项,校企协同创新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快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成果转化提能增效。“科技创新高校行”效果显著,推动34项产学研合作标志性项目、15个共建平台实施落地。福银新能源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项目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永兴联合中南大学建成2条中试线、完成3项产品研发,晶讯光电联合湖南大学开发12项人机交互显示技术新产品。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位居全省第三,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供需对接精准发力。通过举办郴州市现代装备产业招商推介会暨产需对接会、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成果直通车等活动,推动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精准对接,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286.8亿元,同比增长23.6%,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

人才引育夯实根基。开展“智汇潇湘·郴就人才”专项引才活动,市本级引进高素质专业化党政人才117名、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88名,市县引进博士或正高级职称人才30名。争取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项目立项16个、科技专家服务团项目立项11个。争取科技特派员省派781人,实现全市442个脱贫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激发了创新发展的澎湃活力。

核心技术攻关多点式发力。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省级专项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共攻克新技术266项、开发新产品182项、取得新工艺142项、形成新标准80项、获得有效发明专利417项。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如黄沙坪多金属选矿“黄沙坪模式”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巨人机床“复杂曲面多轴联动高精高效加工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东佳电子“高分子叠层固态电容器”部分参数突破世界纪录,纳洣小芯自主研发生产的热敏片打破国外垄断,这些成果有力推动了相关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提升了全市产业核心竞争力。

厚植创新沃土:

营造良好生态“优环境”

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郴州市从科研生态、科技金融、科普生态等多方面入手,培育创新土壤,营造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优环境”。

科研生态展现新风貌。郴州市以监督评估与科研诚信建设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全流程覆盖、全链条发力、全主体服务的科技监督新路径,成为科研诚信的“试金石”,为科技创新注入“活水”。2024年,我市对11个违规项目终止执行,追缴资金1955万元,3个主体被纳入科研诚信失信记录。以“零容忍”态度打击科研失信行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保障了科技创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科技金融激活创新动能。为破解科技企业“轻资产、高风险、价值评估难”的融资痛点,推进科技金融体制改革,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出台《郴州市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工作操作规程(试行)》,将审批权限下沉到县市区,政策执行和风险管控更为精准。合作银行扩充至9家,资金池规模从2000万元扩大至6000万元,备案金额从2022年的877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4.44亿元。全市贷款备案8.34亿元,惠及科技型企业213家次。

科普生态提升新高度。科普工作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省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26个,市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62家,为公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科普场所,向公众展示科技成果,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提升了全民科学素养,科普生态的持续优化为科技创新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坐落于东江湾畔,占地面积4439平方米的郴州水世界获评为“省级节水教育基地”,前来参观、研学的队伍络绎不绝,成为东江湾的一抹亮色。

“既要守护好东江湖的碧波清流,更要让科技创新的‘绿能’澎湃生长。”郴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肖亮表示,郴州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同频共振,能够释放出澎湃的发展动能。通过体系化推进创新提升行动、构建产学研协同生态、培优科技服务软环境,缩短“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耗时,浇灌“科技之花”结出“产业硕果”,郴州必将在新时代的赛道上跑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

未来,郴州将继续以改革破题、以创新制胜,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汇聚。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更多的创新主体,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书写新时代科技赋能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郴州答卷”。

来源:郴州日报


主办单位: 郴州市科学技术局  

技术支持: 长沙诺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郴州市科学技术局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湘ICP备10209074号-33

公安备案号 :  43110302000213